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都希望通过理财实现“钱生钱”,让财富不断升值。但是经常曝光的诸多理财骗局以及最近的金融风波也让一些人对理财望而却步。
今天,我们就列举几种常见理财陷阱,帮助投资者擦亮眼睛,规避风险。
一、分红险的秘密
骗局形式:很多被忽悠购买分红险的投资者都是通过银行销售人员介绍和推荐的,夸夸其谈称资金可以随时支取,每年有7%-8%的收益等来误导投资者。
产品实质:目前银行代销的大部分保险都是分红型和投连型保险,这类保险的整体的保障功能不强,整体保费较高,而且分红险中的分红并不保证。
如何应对:第一,如果真有保障需求,就去保险公司官网、第三方销售平台或者选择保险代理人购买保障性的保险,分红型或者投连型保险,并不适合所有投保人;
第二,一定要留意合同说明,了解产品本质;
第三,如果已经购买了分红险,而且已经错过了犹豫期(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消并退还己收全部保费),那么建议不要轻易退保,否则只能领到有限的现金价值和红利。
需要注意:分红险属于储蓄兼保障的产品,因此与消费型保险相比,分红型保险的缴费期限较长,保费也较高,比较适合家庭较富裕、有稳定收入,且不太急于用此部分资金的人群。
对于一般收入的家庭或个人而言,建议在配足基本保障后,再来考虑购买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如果因购买分红险而占据了过多资金,导致其他基本保障不足,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网络理财陷阱
骗局形式:以“天天返利”、“保本保收益”、“收益可达20%以上”等诱惑性信息为噱头,打着帮投资者购买原始股等有价证券的旗号,让投资者的资金汇入他人账号中骗取钱财。
如何应对:切忌被高收益迷惑,一定要认清销售人员和投资渠道的资质,遇到需要往某人账户中汇款的要求,一定要小心避免掉进陷阱。
三、民间借贷骗局
骗局形式:以年利率20%、30%甚至更高的回报为幌子,投资者一开始投入的几万后,尝“甜头”便追加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最终借款人逃跑、企业倒闭。
怎样靠谱:第一,只有极少数银行开通了针对某些地区的个人无抵押贷款品种,而且需要到银行面签合同,提供工资卡的银行对帐单等;
第二,利率要合理,低于24%,司法保护;高于36%,为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第三,参与民间借贷一定要到对方公司进行实地查看,并签订正式合同而非口头协议,借款合同最好向律师咨询一下有没有违规条款;
第四,有必要保留对方的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和身份证复印件,并辩明真伪。
需要注意: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企业或其它组织之间发生的借贷行为,双方本着自愿的原则协商贷款利率、期限及贷款抵押等条款,合同即可生效。
四、P2P平台跑路
骗局形式:以高利为诱饵,采取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吸收公众资金,突然关闭网站或携款潜逃。
跑路特点:没有合作的金融担保机构;平台对借款项目进行自担保;利用高息吸引投机类的投资者,如年化利率高于30%以上。
如何应对:在选择P2P时,平台很重要!不仅要了解平台的背景,如风险控制能力、自由资金实力,平台的运作模式也很重要,如借款人来源,选择有抵押的人作为借款人,基本可以保障100%安全,但以信用借款人,主要以征信单、房产证、收入证明等作为评估参考依据,其风险仍存不可能完全避免。
需要注意:P2P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以P2P平台为中介机构,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
选择有正规资质,规模较大,信誉好的公司进行投资,这样可以使资金得到保障。选择不动产抵押类的P2P理财产品风险相对来说要小一些。
五、信托陷兑付风波
骗局形式:在信托行业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刚性兑付”,即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所以到目前为止,虽然出问题信托产品不少,但本金都得到了兑付。
但我国的法律和制度并没有对刚性兑付进行约定,刚性兑付甚至是一个“伪命题”,说白了,其实风险还是要投资者自行承担的。
如何应对:第一,到正规的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购买。大型信托公司的项目来源更广泛,风控也更加严格,充足的资本金以及专业的研判能力使得应对兑付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我国目前经批准设立、合法从事信托业务的一共有68家信托公司。